昨天,温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官网发布了《关于发布温州市工程建设领域专业技术人员涉嫌“挂证”专项治理排查名单的通知》,通过社保缴费信息、公积金缴存情况进行比对,查出温州市涉嫌挂证的排查名单,共有15153人上榜。
《通告》显示,住建部通过比对社保与公积金信息,揭露了一份挂证名单,并将此名单逐级推送至省、市级平台。截至11月30日,为自查自纠阶段,挂证人员及单位若在此之前主动整改,可免于处罚。温州市监管总站将随机抽查并公开整改进展。从温州市已公布的名单观察,几乎囊括了所有证书类别。其中,建造师占据了绝大多数,共计5591名一级建造师与8059名二级建造师。此外,还有1192名注册监理工程师、78名一级注册建筑师、52名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,而其他勘察设计类证书持有者则均少于50人。
挂证名单中关于公积金缴纳一栏,分为三种情况。第一种是公积金缴存单位不一致,指的是公积金缴纳单位和注册单位不一致,这应该是大部分人员的情况;第二种是多家单位缴存公积金,就是在公积金平台中查到了多家公积金缴纳的记录。第三种是空白,应该就是没查到公积金缴费记录。
其实,官方利用公积金排查挂证这一举措,初衷无疑是值得肯定的。当前,用证企业普遍会配合缴纳社保,但挂证人员的公积金却鲜有企业问津。根据相关法律条文,公积金的缴纳对劳动者而言是强制性的,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后,必须为其缴纳公积金。因此,从理论层面来看,正式职工与挂证的“伪员工”或许能通过社保混淆视听,但公积金却如同一面明镜,能够清晰地区分二者。
然而,在实际操作中,这一方法会导致误伤。近日,温州住建局的电话几乎被市民们打爆,在工程领域,除了国企能够规范缴纳公积金外,许多民营企业的员工对公积金这一概念甚至感到陌生。有的老员工工作了二十年,从未缴纳过公积金,也未曾挂过证,却因公积金数据的异常而被误判为涉嫌挂证。
此外,名单中还存在不少“多家单位缴存公积金”的情况,这其中大概率也是误伤所致。真正挂证的企业缴纳公积金的概率极低,之所以会出现多家单位缴纳的情况,往往是因为员工此前在其他单位工作过,异地缴纳了公积金,跳槽后未注销公积金账户,导致系统误判为同时缴纳多个公积金。
针对误伤情形,通知清晰指明了获取“公积金无多地缴纳证明”的步骤:用户需登录支付宝,搜索并进入“全国住房公积金公共服务”平台,随后在账户信息页面截取屏幕图片即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