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



“躺赢”美梦破碎,小陈深陷骗局

2022年,小陈偶然了解到“碳排放管理师”这一新兴职业,遂萌生了考证的想法。他联系了一家机构,购买了3个课程,并支付了7500元的报名费。经过培训,小陈顺利拿到了3本“碳排放管理师”证书。

3个月后,小陈突然接到一通自称是江西某教育培训机构工作人员的电话。对方知晓小陈持有3张“碳排放管理师”证书,询问他是否愿意将证书挂靠。“一张证书挂靠一年能赚6万,3张证书挂靠3年就能赚54万。”面对如此诱人的“躺赢”承诺,小陈心动不已。
image.png
image.png
随后,双方添加微信,对方发来公司营业执照和地址,看似一切都十分“正规”。基于此,小陈先后共转了4.58万元的“办证”“办卡”费用给江西某教育培训公司。然而,当小陈再次尝试联系对方公司时,却发现机构人员已“消失”得无影无踪。意识到自己被骗后,小陈立即报警。至此,这个以“证书挂靠”为诱饵的诈骗犯罪团伙逐渐浮出水面。

2



看似正规实则诈骗,团伙8人全部落网

刘某本就在一家教育培训公司担任业务总监,他以“碳排放管理师”这一新兴职业为噱头,诱导他人购买“入库卡”“测评卡”牟利。因其“业绩突出”,被魏某看中,刘某于2022年5月入职魏某的江西某教育培训公司,继续从事此类诈骗业务。此后,两人又招揽了程某、李某、吕某、马某等人,分别负责人员招募、培训、证书发放、售后等环节。

他们通过在网站搜集信息,获取了大量被害人资料,小陈便是其中之一。实际上,从小陈搜索“碳排放管理师”的那一刻起,便一步步踏入了犯罪团伙精心设计的骗局。

魏某指挥、管理业务员通过电话、微信联系全国各地持有碳排放类证书、建筑类证书等各类证书的人员,虚构能够帮助他们介绍证书挂靠以获取兼职费用的事实。随后,程某、李某等人假扮国企、央企工作人员联系被害人,谎称挂靠需要办理“入库卡”“测评卡”,还称办理“薪税师证”可以减税,以此先后诱导全国两百余名被害人办卡、办证。

7d03ba10ce6e7e32d0f4615c5be1a3a4.jpg
7bdf95e0431cb54c2420fc827b6b1578.jpg

截至案发,被告人魏某、刘某涉及诈骗金额分别高达517万余元、562万余元,数额特别巨大;程某、李某涉及诈骗金额分别为130万余元、63万余元等,同样属数额特别巨大;其余人员涉案金额属数额巨大,他们的行为均已构成诈骗罪。

3



法院依法判决,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

法院审理认为,被告人魏某、刘某、程某、李某等8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,共同借助通讯网络手段,虚构事实、隐瞒真相,骗取他人财物,属数额特别巨大、数额巨大,其行为均已构成诈骗罪。综合魏某、刘某、程某、李某等8人的犯罪事实、性质、情节、认罪认罚态度及对社会的危害程度等,法院以诈骗罪分别判处魏某有期徒刑11年6个月,刘某有期徒刑11年,程某、李某等6人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至1年3个月不等刑期,缓刑3年6个月至2年2个月不等,并各处罚金,总计30.2万元。

一审判决后,魏某提出上诉,二审维持原判。
image.png

本案是以新兴职业为噱头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,涉案金额巨大,受害人数众多,严重扰乱经济社会秩序,社会影响恶劣。本案的判决,彰显了人民法院依法从严打击电信网络诈骗,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坚定决心和态度。

在当前社会环境下,越来越多的人期望通过考取各类资格证书来提升自身竞争力。一些不法分子敏锐地抓住这种心理,将自己伪装成正规的教培机构,承诺可为学员推荐挂靠单位,帮助学员轻松“躺赚”丰厚报酬。

但,证书挂靠行为本身就是不合法的。挂靠也并非稳赚不赔的“捷径”,千万不能被不劳而获的思想迷惑,否则不仅要承担风险,还极易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。

法官特别提醒,求职者应端正心态,只有通过自身不懈努力,真正掌握一技之长,稳扎稳打,才能在职场和人生道路上行稳致远。